EN
首页 > 详情页

艾江临:用“工匠精神”铸工程之魂

时间:2022年05月06日 作者:邱斌斌 来源:三公司 点击量: 【字体:

  帽带紧束的蓝色安全帽,洗得微微泛白的蓝色工作服,硬朗的脸庞,犀利的目光,沉稳中尽显坚毅,轻松处满是豁达。在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工地,你总能看到这样的身影,他就是三公司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部经理艾江临。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始终坚守初心,用“工匠精神”践行一个工程人的使命与担当。五一前夕,从中华全国总工会传来喜讯,艾江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寒门学子,逐梦前行

  都说“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正是艾江临的真实写照。1978年,艾江临出生在重庆市垫江县李白村的一个普通工农家庭,长大后,他通过自己努力进入了建筑施工企业,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出身贫苦的他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但仅凭自己当时掌握的知识,难以在建筑行业有所建树,必须自我“充电”。所以,他总是比别人更为刻苦。

  1995年,他通过自学成功考入西南交通大学,两年的脱产学习让他积累了不少建筑施工管理知识。从学校毕业后,他参与了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有的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他常常感到千斤之力迎面扑来,而身边老工友却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敬佩之余他暗下决心,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工作的主导者。为此,他白天下工地,兜里随时装着他的三样“宝”—— 图纸、卷尺、钢笔,遇到问题先查图纸、比照实物拉尺子、做标记,搞不懂的及时记录下来,晚上回来查方案、研究图纸,非要把它消化吃透才肯休息。凭着一股子血气方刚的韧劲和坚毅的学习态度,在摸爬滚打的历练中,他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业绩突出,从2006年末开始担任项目经理。

  “我任项目经理17个年头了,干过铁路、公路、市政和房建项目,尽管修地铁是第一次,但我认为只有始终坚持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精准识别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凭着多年积累下的工作经验和迎难而上的钻研精神,艾江临在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管理中总结提出了“学规范、学验标、强素质、促生产”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双提升理念,提炼了“至精至善、建功3号线,先进先行、与八局共成长”项目特色文化。项目部每周评选优秀管理之星;每季度进行一次大学生座谈会、技术比武;每年评选一名“最美大学生”;落实“传帮带”,做好“师带徒”,培养锻炼了一批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和管理能手。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坚持落实以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的施工生产总要求推进各项节点,数十次迎接其他单位观摩学习,多次在劳动竞赛中斩获佳绩、被全标段公认为“标杆项目部”。项目部曾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贵州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贵阳市2021年度(下半年)文明样板工地、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示范项目等称号。“依法合规、按标施作、安全优质、铸造精品”是他的座右铭,多年来,他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

技术能手,百炼成钢

  一步步走来,艾江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行业的“尖刀”和“能手”。2015年,艾江临调任商合杭高速铁路十标三分部任项目经理,该标段淮河特大桥东淝河主桥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的预应力连续梁钢构拱桥。面对业主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即使建设过程各种困难层出不穷,他也凭借多年来的丰富经验圆满解决了各种难题。

  “直径2米5的钻头掉下去了,卡在了深度42米的位置,立即组织安全质量领导小组成员到会议室开会”。在2017年一个普通的凌晨,商合杭铁路建设过程中钻杆的突然裂断,让凌晨2点的项目部上下格外紧张。“立即组织班组在旋挖钻机钻杆上面焊装高强度吊钩,准备打捞钻头,同时暂停其余钻孔作业,安全质量领导小组立即到现场指导施工”,面对突发情况,艾江临的临危不乱给所有员工吃了一剂“定心丸”。在他的指挥下,历时2个多月,钻头终于被打捞了上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在他的带领下,商合杭高铁项目40根直径2.5米平均深度90米的深水钻孔灌注桩全部评为“Ⅰ类合格桩”。

  一支笔,一张图,画了又擦,擦了又画。2019年,艾江临来到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部。建设初期,花果园区间隧道受周边构筑物和交通影响迟迟无法开挖施工是项目部最大的“卡脖子”难题,作为项目经理的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跑到施工现场研究施工方案。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在无数次的修改完善后,他编制了贵黄公路南侧增设斜井方案和“六车道单循环”疏解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成功解决了区间隧道无法开口的难题和交通要道的交通疏解问题,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既能保障施工进度,又能为周边群众办件实事,我感到很欣慰,熬再多个夜都感觉值了!”艾江临说道。

管理专家,踏坷成道

  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是他参建的第一个地铁项目。该项目标段内的花果园东站是目前贵州体量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地铁车站。作为项目经理的他,深知肩上的重任。为抓好项目施工,他每天挑灯夜战,经常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他领衔的“艾江临创新工作室”带领项目部职工以科技创新攻坚克难,破解施工难题。

  在地铁隧道里进行桩基托换施工,将原有的高速铁路桩基截断后再开挖隧道,这是项目部的一次伟大尝试。该项目花果园西站至花果园东站区间隧道位于花果园社区,下穿贵黄路高架桥、贵黄路、川黔铁路路基、侧穿贵广高铁桥桩,距离川黔铁路、贵广高铁较近,现场无法采用机械成孔,他在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后自主研发设计了桩基托换人工挖孔桩多功能台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建设过程中,他先后提出隧道“人车分离”系统管理创新,将风水管线集成在人行道盖板下方,极大地解决了风水管线破坏的安全隐患,作为3号线矿山法施工标杆接受了全线观摩,获2021年贵州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改进低成本高效率钢筋接头打磨工艺设备,使每个钢筋头打磨成本不超过1毛钱,在全标段推广使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引进的隧道矿山法区间二衬智能台车施工,极大地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保证了质量和安全;提出地铁隧道渗漏水治理方法,成功解决喀斯特地貌隧道渗水问题。

  2021年,“艾江临创新工作室”被贵州省总工会命名为“贵州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的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专利4项、贵州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1个,并在今年4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成果交流大会展出。

  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多年来,艾江临呕心沥血、苦干实干、无私奉献,凭着他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先后获得福建省南平市抗洪抢险“先进个人”、京福铁路公司创“工程优质、干部优秀”先进个人、中铁开投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指挥部“生产标兵”、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贵州建设工匠、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深深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名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