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页

读诗

时间:2019/04/30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来源:第二项目部    作者:赵旖轩

      我的童年是母亲和外婆这两位女性支撑起来的,对这点我毫不怀疑。我是她们生命的延续,她们不仅给予了我生命,也教会我生活。
      前几天,母亲给我打电话,说:“我整理家的时候,把你小学时候的古诗书拿出来了,每天晚上都争取背一首呢。就是现在记性太差了,老是忘。”之后几天的电话就变成母亲揪住诗句里的几个字眼,“来我考考你”。我读诗总是不求甚解,所以经常被考住,然后母亲就会说“亏你还是学中文的呢,看来还有学习空间啊。”说得我恨不得找条地缝儿,总觉得我对不起她帮我付的四年大学学费。后来我就在她问的时候迅速拿手机百度出来,告诉她答案,然后对话就变成了“哎呀,我姑娘不愧是学中文的啊,这个都知道!”这个时候我更想找条地缝儿,窃取了百度的功劳真是对不起了。“你有空也背背诗啊。”这是母亲一贯的收尾。
      经她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这本青白色书皮,上面画着一个古代人的《小学生必背古诗》。铜版纸印刷,拿在手里还有些许分量。这本书的第一篇就是《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放在书的第一篇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小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可真厚啊,要背完难于登天,以至于连翻开一下都一万分的不情愿。后来还是暑假的时候,外婆过来照顾我,给我布置了作业,硬拗着我一天背一首,背会了就背给她听,合格了就在书的目录上,诗的题目那里给我签一个“已背”。 暑假过完了,书也背完了。看着目录上的签名,那份成就感现在也记得。
      我长大了,会背的诗比那本小书里的多多了,但还是背会《长歌行》的时候成就感最大。“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小时候我想,母亲和外婆之所以对让我读诗这件事执念颇深,是因为她们想让我上好大学、找好工作。
      而事实上,读诗只占了我童年的小小一部分。我童年的大多数还是蹦蹦床、旱冰鞋、毛茸茸的小鸡、《还珠格格》、夏夜外婆和院子里的老人唠闲嗑儿、还有和母亲两个人的公园。但读诗这件事儿,还真的是贯穿她们对我的教育。
      我家在国企的厂区。办公楼、家属区、医院、学校、文化宫一应俱全,不出厂区也完全可以生活,就像一个国中国。厂区里的公园,是我和母亲两个人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在公园散步的时候,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教我背会了一首古诗——《春夜喜雨》。当时,厂区里面补习班蔚然成风,像我这种什么课也不补,跟着母亲逛公园的也是稀奇。阳光从嫩叶的缝隙照过来,刚下过雨的公园水泥地上,还粘着被雨打落的树上的细小花朵,雨后的微风真是舒服极了。我们母女俩就挽着手,走在这里。大概是触景生情,母亲背出了这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字一句,母亲念一句,我跟一句,一遍又一遍。因为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不靠看,光靠听背会的古诗,显得弥足珍贵。我看着母亲的侧脸,想到在过去没有纸张,甚至没有文字的漫长时光里,无数的母亲一定也是这么教导自己的无知稚子吧。
      但就像“润物细无声”,因为母亲很喜欢古诗,我也喜欢,大学还读了中文系。参加工作以后,我太想展示自己中文系的文字功底和写作优势,但是工作需求和书本知识间的落差让我不知所措。“以前背的诗真是什么用都没有啊”心里真是没少抱怨,家里的书也落满了灰。
      高中为了更好备战高考,我已经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很少回家。大学又在离家千里的江苏,回家更少。我和儿时的公园渐行渐远。走出封闭的学校,我久违地和母亲在熟悉的公园散步。走在丁香花缠绕的回廊下,母亲喃喃道:“这花开得真好啊。这个公园这么好,我以前就经常想,为什么都没有什么人来呢?你小的时候,我们俩经常来,真高兴啊。”我的鼻子猛地酸了。
      我们嘲笑买椟还珠的郑人,殊不知自己就是郑人。生存只是美丽的盒子,我们却常常遗弃生活这颗明珠。母亲和外婆让我读诗,我只得其形,未得其实。
从小到大,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母亲总是给我讲起自己刚工作时候的事儿。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国企的稳定工作,坐在办公室不用日晒雨淋。不久就结了婚,每天家长里短,相夫教子,闲嚼舌根,学习就那么放了过去。“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真的很可惜,但是当时都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母亲说:“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把我的教训告诉你。”
      母亲常常为自己只专注理工科,没有好好学文学而遗憾。“诗里写得多美啊。”母亲常这样说。没有时代背景的考证,没有格律韵调的分析,没有立意主题的深究,母亲其实一直在告诉我,诗对于生活,本身就是“美”。是我被自己的功利心蒙蔽了。
      读诗就是阅读人生,是在悲喜交加的岁月中,无论何时都可以抚慰身心的简单活动。读诗是外婆和母亲教给我的生活态度,是她们送给我的一份宝藏。读诗是外婆给我的那个写满签名的暑假,是母亲带我散步的鲜有人问津的美丽公园,它串联起了我们三代人的记忆和感动。我们要享受生活的美,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读诗获得充实的人生,其实这才是我人生中最亲密的两位女性一直在向我默默诉说的,她们在匆匆岁月中总结出的宝贵哲理。只是我现在才懂。
      过节回家,和母亲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不出所料,看到一首诗出来,母亲又在问:“唉,这首你会背吗?”“会啊!”我偷偷地百度了一下,心虚地搭腔。晚上躺在床上,我翻出自己的手机搜索记录,找出这首诗,默默地读了起来……

 
编辑:朱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