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楷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榜样,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品格,集中体现了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省委决定把学习杨善洲精神,作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就是要我们把他当做标杆和尺子来对照检查、寻找差距,深入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一尘不染香彻骨,两袖清风照汗青”,杨善洲留给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如数家珍,每每读来,无不感动着我们,警示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他从不搞特殊。曾经当过杨善洲秘书的段兴华说,他跟老书记那么多年,从来没吃过一次免费的饭。有一次,他和书记到龙陵出差,当时县委书记在县委食堂招待他们吃饭,一碗蒜苔炒萝卜,一碗萝卜炖排骨,一碗白菜和青菜。吃完饭,秘书段兴华要付钱,可县委书记不让。第二天离开龙陵60多公里,杨善洲知道昨晚的饭钱没交,立即要秘书回去付钱。秘书只好坐班车返回龙陵付了6.5元饭钱,又住了一夜,返回保山时花了30多元钱。他说:“杨书记,为了付6.5元饭钱,我花了30多元,不划算。”杨善洲严肃的说:“账不能这么算,我们要算的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账。”杨善洲自己以身作则,带头不搞特殊化,对家属要求更严,更不许搞特殊。他妻子回忆说:1970年,她生了三女儿,正坐月子,家里粮食不够吃,公社的民政干部给她家送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他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妻子:“我是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地委领导的家属也不能搞特殊。”事后,他妻子又将攒够的大米和粮票还给了公社。
“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不能搞特殊”,这是杨善洲担任领导干部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的话,没有过时,今天更有价值,更为深刻。
——他从不收礼。杨善洲给自己定了一条铁的纪律:不占公家便宜,不收任何人的礼。他认为,贪污腐败就是从占便宜、收东西开始的。杨善洲的家在离地委100多公里的施甸县姚关公社。有时,因私事回一次家,他都是自己买客车票回去。有一次,母亲病了,他急着去车站买票,秘书长知道后,追上他说:“书记,小车闲着呢,叫司机送你一下吧。”他边走边摆手说:“不用管,这是家里的私事,公家的车是用来办公事的。”他对自己这样,对家人就更为严格了。担任地委领导20年时间里,他的妻子和女儿从来没有坐过他的车。女儿结婚,他约法三章:不请客、不收礼、不摆酒席。知道杨善洲脾气的人都不敢给他送东西,给他送礼的人,总是被他毫不留情的骂回去,但偶尔也有例外。一次,一位和他关系很好的老部下来看他,带来了一小袋玉米面,买了一个蛋糕和一点香蕉,这些东西在当时不超过10元钱,为了不伤感情,杨善洲没说什么,但事后仍然托人给那位老部下捎去10元钱。件件事,虽说不大,但折射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严于律己,两袖清风的光彩风范。
——他从不让亲属沾光。杨善洲去世了,人们从他的遗物中看到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农转非”审批表,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对于组织的照顾他放弃了。一个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他在世期间,他的亲属没有沾过他一点光,在他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办私事。他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他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
——他从不滥用职权。杨善洲当领导干部,始终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1981年的一天,一位转业干部找到他,想借着两人是老相识的情分,请他帮忙分配到城里工作,杨善洲毫不留情的回绝了。在他退休后不久,有人想试试这位老书记是不是传说中那么“硬气”,就跟他开玩笑说:“老书记,你才退下来,还有很多关系,帮我说一说,调到保山哪个部门任个一把手什么的。”杨善洲瞅了他一眼,说:“给你这种‘三偏干部’啊(岁数偏大、文化偏低、工资偏低),上边不要。”他常常告诫大家:“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领导干部也有亲情、友情、爱情,但绝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关照。公私分明,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杨善洲的原则。
今天,我们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温杨善洲的事迹,以杨善洲这面优秀共产党人的镜子照照自己,可正衣冠,可洗尘土,可净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