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页

【异地采访】洪都大道南北通 英雄城中“实干”歌

时间:2018/06/08 作者:王鸿鹄、赵文凤、苏阳 来源:南昌洪都大道项目部 点击量:

洪都大道南北通 英雄城中“实干”歌

——二公司南昌洪都大道项目部建设侧记

 

2200多年前,汉大将灌婴筑城南昌,作为开拓南疆的前沿,取名“南昌”,即寓意“昌大南疆”。这里,自古以来便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战略要地;这里,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这里,更是打响了新中国革命第一枪的英雄之城。千年前,诗人王勃在此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而今,中铁八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也将在此留下百年工程。

开疆拓土,秣马厉兵鏖战南昌

洪都大道为南昌市“十横十纵”干线路网重要组成部分,洪都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北接英雄大桥,南与九洲高架一期对接,全长7.62公里,采用“主线高架+地面铺路”布置形式,主线高架为双向六车道快速路,地面辅道为城市主干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昌第一个高架快速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南昌市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将极大缓解洪都大道交通拥堵状况。

得到这条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参建任务后,二司人踌躇满志。这是二公司在江西的首个市政项目,标志着二公司正式打入南昌市场,打好了这场仗,将对二公司在江西乃至整个华东市场的战略部署和市场开拓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踌躇满志的背后有着几分凝重,二司人心里清楚,这必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施工工期紧、技术难度高、安全风险大、涉及领域广,更是二公司首次在华东地区承建大型市政施工项目,开疆拓土之役,容不得半点差错。

中标消息传来后,二公司立即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力量奔赴南昌,一个全新的管理团队迅速组建完成。“没有资源,我们就组建资源,再难啃的骨头,我们也一定要嚼碎了!”这个新的团队首先在思想上达成一致,这一场攻坚战也正式打响。新的团队、新的市场、新的目标,而依旧不变的,是二司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三个首次,技术攻坚战里的青年尖兵

“这个项目,是目前全国市政施工领域最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之一。”项目总工谢阳福介绍到。项目施工工艺开创三个全国首次——国内首次在城市高架桥梁中全线采用预制节段拼装大箱梁装配化施工;国内首次施工高架桥变宽段节段梁;国内首次采用墩身大悬挑臂施工。其技术难度之大、工艺要求之高、可借鉴经验之少对二公司施工水平、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而直面这“三个首次”挑战的,是一个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的青年技术团队。

“单个墩顶横梁的钢筋用量超过40吨,钢筋绑扎好之后,局部密实到振捣棒都无法插入,一根钢筋绑扎的顺序错了,可能导致大量返工。”工程部副部长罗宁介绍到,2016年研究生毕业的他已经成长为技术团队的中坚力量。“我们运用BIM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预演,动态调整参数,确定绑扎顺序,从而指导现场施工”。为了解决施工中遇见的技术问题,项目部专门成立BIM工作小组,并与中铁建设投资南昌公司、同济大学、华东交大等单位一起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创新,项目部成功在集团公司立项《城市桥梁上部结构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研究》,目前已完成《节段梁拼装桥梁墩顶节段现浇支架及临时锚固施工技术研究》、《钻孔灌注桩气举反循环二次清孔工法》,同时正在开展《墩顶节段BIM施工技术研究》、《桥梁预制节段施工技术研究》、《桥梁预制节段拼装几何控制技术研究》、《体外预应力束施工技术研究》。

“经常熬夜加班,但是得保证第二天的工作不能耽误”。工程部长雷成龙为了完成墩顶横梁支架方案,曾经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凌晨1点左右,而每天早上点名时,他依旧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白天的工作已然繁杂而沉重,夜里的休息时间也不断被压缩着,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考验的不止是身体,更是对精神与意志力的锤炼。而这也正是这帮年轻小伙子们的缩影,在他们的生活中,工作时间“5+2,白加黑”并不仅仅是一句戏言,而是常年累月坚守。在坚守中,他们脸上的青涩不断褪去,留下了坚毅与担当,也正是在他们的坚守下,项目施工生产顺利推进,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何谓拼搏?何谓钻研?就是凭借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心脏手术,城市中心处的主刀医生

主线高架由北至南穿越南昌中心城区,周边企事业单位、居民区、公共建筑密集,沿线相交道路衔接众多城市主要交通节点,交通繁忙,车流、人流量极大;地下综合管线密集、纵横交错,涉及燃气、电信、通信、供电、供水、排水、地铁、军用光缆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管线迁改任务重、协调难度大。城市交通动脉和地下管线动脉汇集于此,施工过程必须保证交通不中断,并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一场位于城市中心处的心脏手术正在紧张的进行着。

“一个承台的断面最多可涉及各类管线200余根”,“涉及单位太多了,连一张完善的管线布置图都没有”每当说起管线迁改,项目部每一名员工脸上都会浮现出几分凝重,管线迁改已然成为制约施工生产的最大因素。然而项目工期仅仅20个月,如果因为迁改而停止施工,将会使本就紧张的工期更加拮据。

为此,项目领导班子多次研究分析后大胆决定,迁改不停工,采取保护性施工继续作业。在项目书记主抓对外协调的基础上,项目设置管线迁改副经理,加强管理、明晰权责;坚持“一桩一方案、一线一分析”原则,对每一根管线都制定专项迁改方案及时间表,并严格落实;采用物探法、探沟、地质雷达、鹰眼等多种手段进行地下管线探测,严防施工误损。多措并举之下,管线迁改工作有效推进,为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仅仅68厘米,68厘米的距离外是南昌市半个城市的供电。”项目书记杨国庆介绍到,“线路一侧的电力管廊与线路平行向前,距离最小处仅68厘米,对我们的大型施工机械来说,这个距离太微不足道了”。

为了确保整个过程不出任何纰漏,项目部多次组织设计院、华东交通大学的专家们对临近电力管廊施工专项方案、上跨管廊支架方案进行评审,确保施工措施万无一失,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十四小时人工监控方式进行施工,多名员工持对讲机及相关仪器分布于施工作业点、电力管廊内等各个相关部位,一旦发现异常沉降、震动过大等现象便立即停工保护,整个施工过程犹如在手术台上一般小心翼翼。

建设者们屏息凝神,缜密把控着每一个施工环节,手术一般的精准施工改变着城市的旧貌,在建设者的双手下,城市脉络不断延伸,一条崭新的交通动脉已然雏形初现。

工期如金,冲刺前进的马拉松

南昌是中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夏日的高温是工程建设推进的又一个“拦路虎”。夏天来临之季,每日的施工时间也随着日照不断拉长。“夏天的时候,为避开午间高温,每天四点便开始上班,晚上九点结束,现场管理人员基本都在工地上吃饭。”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张勇堪称“最强外卖小哥”,每顿要准备四五十份盒饭送上工地,从开工到现在从未间断。夜里的项目部与施工现场都是灯火通明着,值班的、加班的人总是占了多数,食堂的宵夜也受到大家格外的喜爱。

“这台设备我们工区急着要用,你边再等一下嘛。”

“不行,我这里也等不了,你想想其他办法。”

还没走进项目部食堂,便听见里面吵吵嚷嚷的声音。几名项目副经理总是一边吃着饭,一边争得面红耳赤。大家每天上工地太早,晚上回来又太晚,于是中午吃饭的食堂变成了会议室,资源调配、工期安排等都在饭桌子上“碰碰头”。

“经常一次熬两三个通宵,正常上下班就算是休息一天了”领工员漆成笑呵呵的说到,脸上的笑容中有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份坦然,“大家都很辛苦,我也不能掉链子了”。现场管理人员们每天在工地上一呆便是十多个小时,每当遇见了关键工序,熬夜加班更是在所难免,施工生产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与坚守。

“为了保证项目工期,施工现场轮班作业,抓紧每一个工序衔接,施工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项目副经理刘明参加工作25年了,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务实的工作态度让项目部的年轻人们打心眼儿里尊敬着。为了顺利实现各个节点工期,项目部配足各项资源,在作业人员、机械设备、物资供应上狠下功夫,确保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状态一直在不断持续着。

为保证城市交通,项目施工工期由最初的24个月压缩到20个月,原本拮据的工期更紧了。开工一年有余,很多员工都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去过一次,其实不是不想家,而是放不下。虽然项目位于南昌中心城区,但大部分管理人员都过着每天工地、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多人连附近的街道都没去过几次,隔开城市灯红酒绿的不是施工现场打围的围墙,而是他们内心的责任与担当。

20个月的工期仿佛一场马拉松,但工期如金、时不待我,二司的建设者们必须以冲刺跑的姿态完成这场比赛,没有人困马乏,有的只是不灭的激情。

愈严寒、愈凌然,英雄城中英雄歌

项目建设初期,频繁的检查让项目部的管理人员们难以适应,开工两个月时间内迎接各类检查50余次;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前往工地视察;政府成立专项小组进行过程监督,连续高强度的检查让项目部在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在“显微镜”下施工作业让项目部人心惶惶,唯恐出了差错。

“主动接受监督,敢于暴露问题,切实做到标准化施工,咱们干得好,就不怕查!”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迅速转变观念,将精力全部投入施工现场中,切实抓好施工各个环节。经过连续数月的努力之后,项目建设的到南昌市政府和建设单位的高度肯定,曾经被重点关照的施工现场顺势转变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南昌夏季高温暴雨,冬季寒冷大风,变化多端的天气给项目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可这一切都难不倒英勇的建设者们,他们不仅优质、高效的推进施工生产,更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造福一方民众。夏日暴雨造成市区积水严重、交通瘫痪,是他们排水除淤,连续奋战至凌晨3点,恢复市区交通;冬季道路结冰湿滑,是他们凌晨5点奔赴现场扫雪除冰,连续奋战七个多小时,抢通阻塞道路。

南昌的故事还有很多,有测量完就去医院输液,输完了马上回来测量的测量负责人程方吉;有在项目部一见钟情的漆阳和杜宇,决定在工地举行爱的婚礼;有刚毕业不久,正在如饥似渴的学习着、成长着的见习生杨枭;有心系家中两岁的儿子,但同样心系项目建设的技术负责人李云南。他们来到了这里,扎根在这里,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挥洒在南昌炙热的土地上。风雨里、烈日下的战场上,每个建设者,都是英雄!

结语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照亮革命的前程,赣江的源远流长孕育出无数英雄儿女。中铁八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正在勾勒着南昌洪都高架的壮阔蓝图,用“实干”敬仰这片英雄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