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文人韩愈职场生涯颇为不顺——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经历多次失败,直到45岁头发白了牙掉了,也只是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如今高等院校的老师),不算什么官职。据说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他的文章《进学解》就是在这个尴尬的境地中写出来的。文章中有一句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说的是他看见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
我们知道,在古代,学问和德行,就是做官的本钱。韩愈这么卖力思考和学习,本应该混得还不错,然而事实总是让他失望。
有一天他教导学生:“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谁知道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出来拿他举反例,语言看起来非常尖锐讽刺。学生说:“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埋怨,直至当今职场中依然屡见不鲜。工作中,一些人的学问和品德越来越经不起埋没,遇到不顺总是急不可耐的站出来告诉别人:环境恶劣,人心不古、努力比不过出生……这抱怨多了,眼看着德行也是要毁了。随着种种牢骚抱怨,不能平静的情绪使得大好青年变愤青,沮丧放弃的情绪又使得人才变庸才。但韩愈的抱怨却又不是这种具有消极影响的抱怨。
那么,韩愈的抱怨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19岁到45岁长达26年,壮志难酬不说,养家糊口都困难。这份愁苦,是真实承重的。但韩愈在态度上却依然坚信:有才行一定会被选拔。从未停止思考和钻研。
第二:韩愈这个牢骚实则是由他学生替他说的,看来韩愈的工作干得确实不错,而且人缘也并不像文中所说那么差。实际情况是:有人替他可惜。替他找机会申诉。
第三:回头再看韩愈是怎么回答学生所说:“粗木料做房梁,细木料当椽子,壁柱、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橛、门闩、门两旁的木头,各得其所,用它们把房子建成,这可是工匠的技术呀。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破朽的鼓皮,兼收并蓄,一无遗漏,预备着日后派上用场,这可是医师的好习惯呢。既明察又公平地选拔人才,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能一起量材录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当宰相的本事了。今天,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奋,却没有什么系统;话虽然说得多,却抓不住要害之处;文章虽然奇特,却不能起点实用;道行虽然修习了,在一般人中却都显现不出来。就这样,还每年每月花着国家的钱,吃着国家的饭,孩子不懂种田,妻子也织不来布。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行事呢,老是按着世俗常规去做,学问呢,不过是沿袭窃取些古书上的道理。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他聪明的将自己立场转换成高位者,客观的说明并且理解了自己的境况。
同年三月,韩愈终因史学方面的才识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咱们遇到逆境时、遇到学问和品德被埋没时,都应多学习一份韩愈的聪慧和坚持,谨记:谦虚谨慎不埋怨,坚持努力不放弃。厚积薄发会有时。
编辑:冯云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