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何意义?
——胡适散文读后感
人生有何意义?这是一个古老而恒久的话题,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开始了不断的追问,这么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在胡适之先生的眼里、笔下,却是如此轻松的就给予了解答,“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何其简单而铿锵掷地有声,没有足够的见识和勇气,先生何能说出如此的语句? 所以,我们终日与其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对自己、社会总是有好处的。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散文精读,感慨颇多,谈不上收获,因先生的精神世界太博大,他在学术、政治上的见解与涉猎太深刻和广阔,短时间内,如我辈者,是妄谈收获的。不过,庆幸的是,至少我在读了先生的文章后,至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自我赋予的,你能添加什么色彩,他就会为你呈现什么样的缤纷,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的实践人生,而不是在幻想里虚度人生。以下是我读此书后的一点总结,供诸君评议。
自由与宽容
适之先生的一生无不在为人民和民族争自由的战斗里度过,他的一生成就,虽可分为两大阶段,及四十八岁出任驻美大使为分水岭,在此之前,先生是位启蒙大师、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即学问方面的造诣,四十八岁之后,他则逐渐走向民主大师、圣人偶像的行列即政治方面的造诣,但不管是他在学问或者政治上,他的精髓思想就是自由。他的一生不仅是要自己的自由,而更侧重的是带领人民要整个社会的自由,他争的自由不是做一人无意的呻吟,而是做不顾个人安危的大张旗鼓的呐喊。他的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基于先生反对流血这个原则,所以他对当时所处的执政党(国民党)心怀包容和谅解,所以这也成为文革时,胡适之先生糟攻击的重要把柄,也因为他对自由精神的不妥协,导致先生在台湾,尊而不亲,在大陆连追带打的局面,最终不得不清冷的躲避在美国了却余生。因此,适之先生生前在美国还半开玩笑把大陆对他的抨击称之为胡适的幽灵又来了,从之也可见先生的宽容与幽默。
关于自由,先生引经据点,融贯中西,深入浅出的向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的内涵,学识不得不让我辈佩服,先生引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范仲淹争自由的名言,告诉我们争自由不是他为先列,而是古人就有之的权利,先生再引用王安石的白话诗“风吹屋顶瓦,正打破我头。我终不狠瓦,此瓦不自由”来表达对不自由之人的悲哀、同情和藐视。可以说,适之先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和国学功底,那他是无从知道这些先古的遗做,并能信手拈来,引为己用的。
紧随其后,先生告诉我们,自由的前提是容忍的结果,他不止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母校康奈尔大学史学大师布尔先生对他说的一句话,并且这句话一直影响着他的余生,“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适之先生也一直努力在实践着导师这句话的内涵。他是深刻理解了导师的意思的,所以他做了深刻的反省和感悟,因为理解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所以他感谢他这个无神论者,能自由的生活在这个世界,而不被消除;因为理解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所以他反省自己在十七岁时发表的文章中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里的神鬼排治权对中国民众的摧残时少不更事的那种愤慨的该杀、杀、杀,而后却用二三十年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和热心地给《西游记》做两万字的考证;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从自己十七岁愤慨文章的反省中,理解了十年之后异己者引用《王制》的第三株,要‘杀’他和他的朋友们的真正意义,总结出,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都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从而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的雅量,就不会有自由的种子。所以若谈言论的自由、出版的自由、政治的自由都是需要大家抱有容忍的雅量的,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声音,这样百花齐放,才能开出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也是适之先生无论在学术和政治上所一直倡导和终其一生希望看到而没有看到的结果。
做一个负责任的文化人
适之先生的‘实验主义’精神,要求自己在说话和发表文章时,有九分证据不能讲十分的话。他对自己所说的话和发表的文章完全负责任,这是他的严谨和负责任的个性使然。适之先生不管是四十八岁前治学,还是四十八岁后从政,都坚守着这一秉性,做到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面对这样的一位旧知识分子,难道不让今天的我们油然生敬和有几分汗颜吗?
做一个负责任的文化人,为此,他决意做一个独立的政论家,一个不入政党,不组政党而仍可以发生效力的政论家,那就是监督政党的政论家,他们是“超然”的,但却是要有足够大的勇气和信念的,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的政论家。因此,他的许多好朋友曾表示反对,他们劝胡适:“专心著书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是下策”。无可否认,朋友的劝告是好意的,但是适之先生之所以称之为我们新文化革命的领军人物,也正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自己信念的坚韧保持。他在负责任的使命感的驱使下,早已将个人的生死存亡抛之脑后,一直按照自己坚定的信念艰难前进,就如他在书中说到的“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讲调和。社会上自然有无数懒人出来调和。”胡先生就是要做这样的一个领路的革新家,他实在的去走了、做了,他所走出的前路,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也未必是不可借鉴和跟随的。
功不唐捐
这是胡适先生引用佛典里的一句话‘福不唐捐’而自改的。唐捐的意思就是白白的丢了。适之先生告诉我们并要我们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多么朴实和激励人的语言,多么使人鼓起奋发向上和自强不息的信心,这就是胡先生为我们展示出的他的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思想内涵。他告诉我们在自己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却正是我们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品读《人生有何意义——胡适散文精读》,就如一面镜子在不断的照见自己,反省、鞭策、领悟、激励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绵长而难以平息!在此诚挚的向诸君顶力推荐此书,愿各位能在繁忙之中抽出那么一点有限的时间,静下来细品此书,我相信,诸位一定会在与胡适先生的隔空对话里思索到属于自己的不同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