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详情页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时间:2011年09月23日 作者:中铁星光 来源: 点击量:

走进基层妙笔生花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我爱追风,哪个名作家出了什么书我就想看,不光是看热闹,还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最近看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知道了原来在山东你不能喊陌生人“大哥”,应该称作“二哥”,只因他大哥是武大郎,二哥是武松。你若叫不对了,别人不高兴不说,兴许还得吃更大的亏。再有下棋不叫下棋,称作“手谈”。手谈的最高境界不是谁输谁赢,而是下出一盘“风雪配”。刘作家还很详细的描述了农村“喊丧”一景。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身临其境。即使是卖个豆腐的吆喝活,也被作家描述得另类异常,却又不失生活的滋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淀,这部第八届矛盾文学的获奖作品是没法呈现给世人的。虽然书中写的是农村生活,故事中人物也众多,但故事的脉络清晰简单,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每个用心读了的人都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书中人的影子。高尔基在《给文学青年的一封信》中指出:“语言之美,就在于朴实、精确、鲜美”要“努力接近人民的语言”。《一句顶一万句》做到了这一点。

恰好这段时间电视里一直在播放央视记者走基层特别专访,这其中不乏观众们在过去所看不到的让人动容,和找到认同感的深入采访。书和走基层的报道都触动了我。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让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得以发掘?这个问题已经在困扰我了,也因此停下了笔。一来是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工作新人的文化素养很有限,需要好好静下心来学习。大到题材的选择、写作的技巧,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值得推敲和学习的地方。二来总觉得写作的素材有限,这是初写文章的人都有的通病。因为自己之前虽然爱好文字,偶尔也能够有几篇文章见报,但远远达不到一个优秀宣传工作者的要求。不光好的新闻素材发现不了,即使偶尔发现了一个好的素材也因为文化功底有限被憋在心里,写不到纸上。

通过阅读《一句顶一万句》,开阔了我写作的眼界,也找到了继续写下去的窍门,那就是走进基层,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最真实的感受写出佳作。